京津冀电视网

作为汉高祖长子长孙,刘襄为何无缘帝位?-全球热讯

来源:史说话春秋 时间:2023-07-03 20:52:04

从礼法上来说,刘襄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在权力的游戏里,礼法还要靠边站。

刘襄的过于名正言顺,反而成了他的劣势。


(资料图片)

一、为什么说刘襄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在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被宣称非刘盈亲子之后,刘襄便成为礼法上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这不是我说的,是当时的宗室和大臣一致认定的。

刘邦的堂兄弟琅琊王刘泽,以及诛杀吕氏之后讨论新皇帝的大臣们,都把刘襄称为刘邦的“适长孙”,并说他“当立”。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刘襄的辈分合适。

宗室和功臣们联合诛杀吕氏之时,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已经去世,而皇位上坐着的,是刘盈的儿子刘弘。

宗室和功臣为了斩草除根,防止吕氏的拥护者春风吹又生,或者刘弘长大之后为外家复仇,宣称刘弘不是刘盈的亲生儿子,把他废黜了。

那么,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选出新任的皇帝。

由于宗室和功臣们只否认了刘盈的儿子,却没有否认刘盈本人,当然,他们也没有理由否认刘盈本人。

所以,从礼法上来说,“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两代天子,应当是两代人,新的天子,应该以嗣子的名义,继承刘盈的皇位。

要不然,汉惠帝刘盈,这位刘邦的嫡长子,大汉王朝的正统天子,将会被置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既然是继承刘盈的皇位,那么,这位继承人,自然该从刘盈的子侄辈,也就是刘邦的孙辈里选。

而刘襄,正好是刘邦的孙子,辈分合适。

其二,刘襄是刘邦的长子长孙。

刘邦的孙子,当然不止刘襄一个人。

光刘襄的父亲刘肥,就有13个儿子。刘襄的叔叔刘恒和刘长,也都已经有儿子了。

那么,为什么继承顺位排在第一的,是刘襄呢?

原因很简单,他是刘邦的长孙。他不仅本人是刘邦的孙子里年纪最大的,他的父亲刘肥,也是刘邦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

无论是把刘邦的儿子们排序,选出年纪最大的那一位,再从他的儿子里选新皇帝,还是直接把刘邦的孙子排序,选择年纪最大的,刘襄,都是第一人选。

“长子长孙”的双重身份,成了刘襄的双保险。

无论宗室和功臣们打算怎么选,第一顺位继承人,都是他。

二、刘襄的3大功劳

刘襄不仅仅是礼法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还在诛杀吕氏、为汉朝拨乱反正中,立下了大功。可以说,他是刘家宗室里,功劳最大的一位。

其一,刘襄第一个打响了反吕的旗号。

吕后在世之时,一直在打压刘家宗室,并大肆提拔吕家人,侵占了汉朝功臣的利益。

但是,由于吕后执掌朝政大权,权威很高,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又合情合理。

所以,刘家的宗室和长安的功臣们,面对这种情形,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吕后去世之前,做了精心的安排,任命她的侄儿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任命侄儿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她希望,这番安排能让吕家人在她去世之后继续掌权。

吕后一去世,各方便蠢蠢欲动,想要除掉吕氏,废黜吕后立的傀儡皇帝,重新拥立一个刘家人为新任皇帝。

然而,无人愿意做这个出头鸟,直到刘襄揭竿而起。

刘襄把讨伐吕氏的文书遍发诸侯王,并实打实地拿下了吕后亲封的两个诸侯国。

在刘襄的领头之下,诸侯王们纷纷响应,长安的功臣,也终于有了动静。

其二,刘襄屯兵齐国边境,震慑了长安。

刘襄在拿下琅琊和济南之后,并没有再挥师东进,直指长安,而是停留在了齐国的边境。

这是因为,被相国吕产派出来平叛的大将军灌婴,也率领大军来到了齐国附近的荥阳。

不过,灌婴没有攻打刘襄,而是和刘襄达成了协议:长安将有巨变,请齐王静候佳音。

于是,刘襄停止了进军,这避免了两军交战,也避免了齐国到长安沿途生灵涂炭。

当然,刘襄也没有偃旗息鼓,退兵回齐国。

他把军队驻扎在齐国边境,即便本人没有动静,也一直震慑着长安城。

在刘襄的压力之下,长安城的吕氏众人慌了神,昏招迭出,最终败给了联起手来的宗室和功臣们。

其三,刘襄的弟弟亲自诛杀了吕产。

刘襄屯兵齐国边境的时候,上将军吕禄自乱阵脚,为了让刘襄退兵,自己能回封地养老,他居然把兵权交给了以周勃为首的功臣。

吕禄率领的北军,是长安城内最重要的军队。他交出的兵权,吕氏便没有了一半的威胁。

而另一半的威胁,来自吕产。

吕产见刘襄大军压境,形势不妙,便打算进宫劫持小皇帝,做最后的挣扎。

就在吕产在宫门徘徊的时候,刘襄的弟弟刘章及时赶到,手刃吕产,并控制了皇宫。

自此,吕氏再也没有了反抗的能力,被全部诛杀。

手刃吕产的人,虽然不是刘襄本人,而是刘襄的弟弟刘章。但是,刘章自然是支持刘襄登基的,这也算是齐国的功劳。

所以,这也是对刘襄的极大助力。

三、刘襄为何无缘帝位

按理说,刘襄哪怕没有立下任何功劳,仅仅是凭借自己的“适长孙”的身份,也足以登上皇位了。

哪怕他不是刘邦的“适长孙”,只要他是刘邦的后代,并且立下如此大功,也足以去竞争皇位。

更别提,刘襄两者兼有,既有礼法支持,又有功劳。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新皇帝的不二人选。

群臣和宗室协商皇位人选的时候,众大臣第一个推举的,也是刘襄。

可就在这时,有人站了出来,唱了反调,并提出了有力的理由。

这让刘襄痛失皇位,也让在诛杀吕氏过程中寸功未立、平时也一直是个小透明的代王刘恒,入主长安。

刘襄名分这么正,功劳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无缘帝位呢?

主要有3个原因。

其一,刘襄的外戚过于强势。

在宗室和群臣商讨皇位人选的时候,大臣们纷纷推荐刘襄。

这时候,刘邦的堂兄弟,琅琊王刘泽,说了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十分残暴,是带着官帽的老虎。倘若刘襄登基,恐怕会再迎来一个吕氏。

此话一出,大臣们纷纷直冒冷汗,把刘襄淘汰出局。

这也是刘襄无缘帝位的直接原因。

毕竟,吕后把持朝政,大肆提拔吕氏族人,吕家人不仅封王封爵,还占据朝堂的重要职位。

汉朝的功臣们,反而被当成了边缘人,刘家的宗室,也备受打压。

他们对此,不满已久,不愿意在看到朝堂上诞生一个新的、强势的外戚家族。

刘襄的外戚过于残暴而强势,就成了他的弱项,让他远离了皇位。

其二,刘襄的名分太正。

刘襄的外戚强势,只是他无缘皇位的表面原因。

毕竟,刘襄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一个舅舅比较残暴罢了,而刘襄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强势而又有主见的人,不一定会让舅舅执掌朝政大权。

而刘襄想要竞争帝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劣势:他的名分,实在太正了,本来就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是的,在权力的游戏里,名分太正,也是一种劣势。

毕竟,刘襄本来就应该登基,所以,宗室和功臣们,就没有了“从龙之功”。

他们不会从拥立刘襄登基这件事上,得到多大的好处,也无法向刘襄施恩,好让自己从中获益。

如果他们冒这么大的风险,铲除了吕氏,却不能从中获取足够大的利益,这显然不划算。

所以,刘襄名分太正,反而成了他的短板。

其三,刘襄的功劳太大。

不仅仅是名分,刘襄的功劳,也让群臣和宗室忌惮。

毕竟,刘襄第一个打响了反吕的旗号,又发兵威胁长安,这让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那么,他一旦入主长安,就会带来一批和他一同起兵的功臣,从而把长安里原有的这帮功臣撇在一边。

就算长安的这批功臣有意见,以刘襄的功劳和威望,他们也不好说些什么。

所以,对他们而言,不如拥立一个没有根基、名分不够正、又没有功劳的新皇帝,这样比较好控制。

免得他们辛辛苦苦,铲除了吕氏,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这种心态之下,刘家的宗室和功臣们,最终放弃了最为名正言顺的刘襄,而转而拥立小透明刘恒。

当然,他们后来发现,刘恒一点都不好控制。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四、写在最后

刘家宗室和功臣在选定了新皇帝之后,派出刘襄的亲弟弟刘章,去前线通知刘襄这件事,并希望刘襄退兵。

此时的刘襄,手握大军。假如他不接受这个结局,挥师动静,尚未安稳下来的长安,未必能应付这支大军,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可是刘襄只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局,回到了齐国。

这是觉得自己胜算不高,还是不想战火蔓延、生灵涂炭?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刘襄当时想的到底是什么。

但是刘襄的退让,并没有让齐国迎来一个好结局。

仅仅退兵一年之后,刘襄就英年早逝。

而功臣们许诺给他弟弟的诸侯王爵位,也迟迟不肯兑现。直到刘襄去世之后,汉文帝刘恒才把刘襄的齐国拆了,分封给他的弟弟。

刘襄去世后2年,他的弟弟,手刃吕产的刘章,也早早去世。

为汉朝立下如此大功的兄弟二人,在短短两年先后去世,这其中有没有人为的因素,我们已经无法知道。

自己和弟弟短寿,齐国被拆,假如当初的刘襄知道自己甘愿退兵,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不知他会不会做出另一个选择。

X 关闭

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电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