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电视网

环球快资讯:“不用天天看盘!”公募基金争相吐露“买基秘籍”……

来源:券商中国 时间:2023-06-30 19:24:37

近日,“该不该天天盯盘?”“先买基金再买股票?”等投资话题,再次引发探讨,来自公募阵营的网红经济学家杨德龙也加入进来。

6月29日下午,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天天看股价波动,是在用散户思维炒股。建议股民改变思路,转到价值投资之路上来。“在当前点位布局被错杀的优质龙头,不用天天看盘,只需耐心等待价值回归,到明年或后年应该会有不错的回报。”

另外,创金合信基金财富投资顾问部负责人王婧,以及宏利基金管理资产配置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张晓龙等人认为,探讨这类广泛又有代表性的投资行为,对广大中小投资者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是股票或基金投资,应以公司基本面价值为锚,通过对比公司内在价值和当前股价高低,通过合适价位入场,捕获到价值回归过程中带来的投资收益。

二是投资作为实现个人资产配置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分散化、多元化方式来进行。不可把资金都押注在一只股票或一只基金,乃至一类资产上。

每天看股价波动是错误的投资方法

6月29日下午,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券商中国记者指出,追涨杀跌是炒短线的散户思维,是不对的。因为投资本来就要做长线布局。“不需要每天看着股价波动,这是错误的方法,相关股民应改变下投资思路,转到价值投资路上来。”

不过杨德龙认为,现在确实是布局白龙马股的好时机,“如果股民能在当前位置布局一些被错杀的优质龙头股,不用天天看盘,只需耐心等待价值回归,到明年或后年应该会有不错的回报。或者通过买优质基金来布局进行底部布局,也是正确的投资策略。”

此外,创金合信基金财富投资顾问部负责人王婧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直言,股民选择此时入市还是比较明智的,说明投资心态还是相对成熟的。在股市投资赚钱的第一秘诀,就是“买在无人问津时、卖在人声鼎沸处”。当前A股系统性风险大部分已释放,虽然在市场弱势中需要反复考验对中国经济的信仰,但此时逆向投资在未来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较大。

建议通过公募基金来配置权益资产

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认为,投资新手应该先买基金,之后再买股票。建议新手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来配置权益资产。

王婧也持有类似观点。她对记者分析道,个股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研究门槛和信息门槛都太高,不如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从偏股基金指数和全市场指数的历史表现对比来看,公募基金大多数时候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王婧表示,当前市场对于经济预期过于悲观,除了今年表现较好的红利和科技基金之外,其他赛道均处于低位,当前可均衡配置消费医药、先进制造、港股、红利、科技等方向的公募基金。

宏利基金管理资产配置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张晓龙表示,从基金投资角度而言,投资应遵循“契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原则进行配置。A股以及权益基金过去数十年来,平均每年的最大回撤在25%以上,基民买基金首先要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若是投入资金比较大、无法中短期内承担较大的投资损失,又不想持有3-5年或以上的时间,可以考虑关注一些股债平衡或者“固收+”策略的产品。若是风险承受能力高,能够持有数年,鉴于当前的市场底部区域和行业分化,可以考虑关注一些均衡风格的中生代基金,力争获得市场的整体收益。

掌握1个方向+1个方法论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目前有着逾2亿股民和上亿基民。在全民投资氛围下,买股票或买基金不再是一个严肃单调的财富管理话题。特别是在互联网传播方式下,投资话题被赋予了喜闻乐见元素,会迅速引来市场关注。

无论是上述杨德龙、王婧等一众公募人士,还是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等券商人士都认为,投资应该掌握一个方向和一个方法论:

首先,股票或基金投资,都应以公司基本面价值为锚,此前乃至当下仍较盛行的追涨杀跌、快进快出等手法,已不适合当前和未来的投资趋势。应通过对比公司内在价值和当前股价高低,通过合适价位入场,捕获到价值回归过程中带来的投资收益。

其次,对大部分人而言,投资是实现个人资产配置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分散化、多元化方式来进行。不可把资金都押注在一只股票或一只基金,乃至一类资产上。

张晓龙表示,从投资角度讲,A股市场从来不缺收益,长期收益率媲美甚至略高于美股、德股等发达资本市场;然而A股又是一个高波动的市场,散户占比较高,因此情绪是A股中短期涨跌的核心因素。

张晓龙认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目前A股确实具备较高的投资性价比,估值低位叠加一揽子刺激经济政策的出台,有望实现估值与盈利的双击;但鉴于短期博弈情绪严重,市场行业分化加大,部分板块的暴涨暴跌恐将延续一段时间。

X 关闭

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电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