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电视网

青岛自贸片区:创新大潮逐浪起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23-07-01 09:02: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于承载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命的自贸区而言,实现提升固然要在开放平台的打造上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得在夯实自身发展根基上下功夫,这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

根据商务部评估,青岛自贸片区在全国67个自贸片区中处于第一梯队,优异成绩所体现的,正是片区对于“先行先试,创新提升”的聚焦。

6月29日,2023中日韩工程技术大会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举办,这场兼具开放与创新双重属性的行业盛会,不仅拓宽了片区的对外开放平台优势,更实现了高端人才智力和创新要素资源的交相辉映,以实干呼应“创新提升年”行动。


【资料图】

事实上,这场大会只是片区发力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先行先试,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之路,正是其一直以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今日之青岛自贸片区,创新浪潮奔涌不息。

向实而行,科创牵引加速产业集聚

产业的需求,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

作为青岛承载的一项国家战略,资源禀赋突出的青岛自贸片区正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五大产业。

这五大产业有着“向实而行”的鲜明趋势,尤其是先进制造,在“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语境下,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决胜要领。

眼下,青岛自贸片区正聚力形成以智能家电、基因科技、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青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贡献力量。

打造产业集群,关键就在于“集群”二字,而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集聚,片区也在通过多种举措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其一,便是用好、用活龙头企业。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海尔在这里率先打造了全球首个5G+智能制造全连接工业园区,先后建成海尔特大冰箱、中央空调两家“灯塔工厂”。除海尔外,这里还聚集了赛轮、正大制药、华大基因、上汽五菱、松下电子、清原农冠等一批科技创新“明星企业”,共同支撑起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骨架。

其二,则是注重放大专业园区的载体优势。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片区聚焦青岛市重点发展的制造业领域,通过打造四个专业产业园,释放高端产业生态新动力,如面向基因技术这一未来产业所打造的基因科技产业园,拥有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测序酶生产基地国内第一、全球第二;而针对集成电路这一新兴产业所打造的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则规划打造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和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建立完善的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

此外,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也离不开创新生态的营造。为此,片区加快建设“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发起组建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与国内外178个科研院所开展883个项目合作。

青岛自贸片区对于创新生态久久为功的营造,也在换来实效。清原全球首创基因敲高等技术基因编辑量居全球第三、全国第一,荣获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中国科协、山东省科协的支持下,国际经济合作区、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分别被评为2022年“科创中国”国际创新合作类创新基地、海洋组学与再生医学创新基地……这样的成绩,无疑是青岛自贸片区注重科技创新工作的最好注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高能级平台,将真正有助于片区汇聚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要素,并借助不同要素间的互动耦合,实现更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从而进一步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赋能。

当然,创新是多层次的,在青岛自贸片区以科技创新牵引产业集聚的背后,同样也离不开其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探索。

先行先试,勇于打响“第一枪”

现如今,创新已不单单指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推陈出新,同样也关乎创新全局工作。

2023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支持青岛片区在绿色贸易、航运物流等领域形成30项以上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加快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基地。

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青岛市层面对于片区发展的期许。而从实绩来看,片区也确实配得上如此高的期待。

公开资料显示,青岛自贸片区共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50个,新吸引企业主体2.95万户、纳税主体1.56万户,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51%,企业活跃度86.5%,高出75%的“非常活跃”基准11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的活跃,离不开营商环境的加持,而这就直接指向了青岛自贸片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

的确,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2022年各项工作成绩时,也曾专门“点名”片区的制度创新工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开放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形成125项创新做法,5项在全国推广。

而在一系列亮眼的数据背后,也有着扎实的行动支撑。

率先推行商事主体登记“即认制”,跨国企业在片区实现不见面审批;青岛自贸片区管委通过联合海关、港口开展联动创新,首创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由原来的逐批申请调整为按年度集中申请、一次审批、分次核销,为整个基因科技行业打通了样本进口快速便捷通道;创建全国首家“云端研发中心”,截止2022年底已有近2500家企业注册,对接资源11500余项,转化成果970项;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试行政策》,涵盖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等5个方面14条政策,最高奖励企业2000万元……一系列创新举措的出台,不仅紧扣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更能显著增强片区的创新属性。

同样,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工作也在不断与其对外开放的职能定位实现高水平融合。其在全国率先打造大宗商品数字化贸易生态体系,上线橡胶、纸浆、有色金属等品种,现货交易超1200亿元;新型离岸贸易、易货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加速发展,中日韩消费专区创新打造“一心一港一城”,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速27.3%。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青岛这样一座经济外向型城市而言,片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已不仅仅关乎于自身的发展质量,更直接关系到了整座城市的开放能级。

因此,当青岛自贸片区提出要在今年实施“创新提升年”行动,也就决定了其已经在顶层部署层面明确要向体制机制这样的更深领域创新,发起新一轮的攻坚。

举旗定向,重在落实。接下来,青岛自贸片区也需要在用好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基础上,通过务实的行动惠及更多的市场主体。

强化支撑,让人才因创新而有为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发力,青岛自贸片区既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亦有静水深流的长远谋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由此可见,人才在科技创新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

做好人才工作,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对青岛自贸片区而言,这句话格外适用。

聚焦人才要素自由流动,从政策措施到保障体系,从引进人才到培育人才,青岛自贸片区创新优化“一事一议”选拔方式,“一人一策”制定政策,每一项都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方向“精益求精”。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透过青岛自贸片区的行动可以看到,其正通过让人才与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把科技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第一资源”。

此外,片区还创新实施“菁英引进工程”,加快建设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国际人才社区、留学生科创岛等项目,建立人才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改革;青欧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学招生,组建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与国内外178个科研院所开展83个项目合作;中德应用技术学校竣工全面投入使用,2000余名学生入驻;全国首个德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艾瑞莱茵落户。

紧抓人才工作对于青岛自贸片区来说,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青岛愈加重视人才工作的背景下,青岛自贸片区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其实也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片区制定产业链链主企业首席专家办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引进培育办法、人才安居办法、拔尖创新人才遴选奖励办法等6项人才政策;建成国际人才社区,发布山东首个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启用人才社区会客厅和全链帮服务中心,建设千亩高端人才集聚中心、专业人才培育中心。

既让人才引得来,也让人才留得住、发展得好。正因如此周到的服务,越来越多的创新主力军源源不断涌入青岛自贸片区,让这里激发出了澎湃的高质量发展动能。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青岛自贸片区年均引用人才3000余人,人才总量达到2万余人,其中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1人,硕博士等青年高端人才近2000人,海外人才500余人;培育区级以上人才133人,每万人专利数163件,高层次和海外人才占比居国内前列。

高素质人才,已然成为青岛自贸片区向创新提升更高处奋辑前行的重要支撑。

风正好扬帆,奋楫正当时。

当科技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当创新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也将更为显性。

领跑者,往往就是探路者、开拓者,而先行先试、矢志创新提升的青岛自贸片区,显然正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X 关闭

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电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